食品產業鏈簡介

食品產業供應鏈的上游以原料為主,常見如大麥、小麥、糖、咖啡、可可、玉米、黃豆、油菜籽、高梁、牛、羊、豬、雞等動植物及水產的原物料;中游主要為經過加工後製成榖類、澱粉製品(如麥片、麵粉、米、玉米粉)、食用油脂、果糖、麥芽糖、冷凍肉品、冷凍蔬菜、豆類加工品(如豆腐、豆皮)等中間食品;下游為再製成冷凍、罐頭、脫水、醃漬食品、乳製品、營養食品等等可供消費者直接使用之食品。再者,餐飲連鎖通路則屬於食品產業鏈的下游。

一、上游

原物料係指大量生產、種植或提煉出的原材料,亦可稱為大宗物資,大宗穀物主要包括黃豆、玉米、小麥、麵粉、油脂、飼料、糖等原物料。臺灣因產量不足,故黃豆、小麥及玉米多仰賴進口,此三種也是我國最大宗進口之農產品;而就我國進口來源而言,黃豆及玉米主要從美國及巴西進口,小麥供應主要來自美國及澳大利亞。

2017年農產品價格呈現下跌的情形,主因為天氣較為溫和,主要生產國的農作物產量都創下新高,但預估2018年農作物產量預期將會較2017年小幅滑落,因黃豆與可可理想的天氣不會重複,而小麥與玉米因價格低迷以及潮濕天氣影響致使種植面積預期將會減少。而中國大陸飼料產業增長將可為小麥玉米等穀物價格提供支撐,以及歐洲與美國則對熱帶作物咖啡與可可的需求非常強勁。因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黃豆進口國,2017—2018年度的大豆進口量預計能達到8900萬噸,整體市場因有中國進口需求的支撐,價格上不會有太多的跌價。而玉米最容易受到反聖嬰現象的氣候因素影響,因此2018年全球玉米市場將以去庫存為主,而小麥也因全球各地豐收致使庫存估計再創新高。糖的來源大部分為甘蔗,小部分來自於甜菜,全球糖的主要生產國分別為巴西、印度、泰國與中國;為因應貿易自由化政策因素,我國已逐年減少砂糖及製品之生產,改以直接進口糖或進口原料再加工煉製,其增長速度居進口農產品之冠。

2017/18全球糖產量將達到1.85億噸,消费量将可達到1.74億噸,雙雙創下新紀錄,主因是巴西甘蔗豐收,巴西糖產量將增加50萬噸至總產量3965萬噸,而年出口量估將增加130萬噸至總出口量2907萬噸;加上印度與泰國的產量回升,而中國有可能將開始提高糖進口稅,因此估計全球糖市將轉為供給過剩,全球糖供應量可能超出需求達314萬公噸致使糖價下滑。

我國進口肉類以牛肉為主,其次為雞肉及豬肉,主要進口來源為美國、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國內雞肉、豬肉價格2017年持續走揚下,尤其國產白肉雞、土雞價格漲勢已來到天花板價格,因產量少,加上政府積極推動學校營養午餐使用國產農畜產品等因素,進而帶動價格向上。近兩年因全球穀物豐收,連帶黃小玉大宗物資價格相對疲軟。豬價、雞價則因需求旺盛帶動致使價格走強,豬肉因為供給量少而帶動價格漲,白肉雞價格則因市場需求佳,以及政府推動學校營養午餐使用國產雞肉的政策利多加持,國產雞肉價格走高,土雞也因氣候轉涼需求變大,整體肉品市場預期可旺到2018年的農曆年前。

2017年全球穀物產量較2016年超過26.12億噸,雖然目前全球穀物過剩的問題仍在,價格上也因庫存影響受到壓抑,但隨著2017年下半年受到歐美極端氣候暴風雪的影響,農作物生產量估計將會小幅下滑,但整體而言,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2018年全球穀物預計生產和庫存水平將持續創下新高,全球穀物的庫存量將可達到7205億噸,因此穀物價格將會達到相對的平穩。

二、中游:

食品產業鏈中游的食品加工業負責將原物料經過加工製成半成品,因通常可做為食品之添加物,故稱為加工食品。加工食品種類有黃豆加工食品(如豆腐、豆花)、冷凍肉品加工食品、液態糖漿、調理食品等。

因應國內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衛福部近年來為防弊,已訂定諸多法令公告相關業者必須遵守,包含「食品添加物業者應辦理登錄」,新上架的食品添加物需清楚標示「食品添加物」字樣,舉凡食品製造加工業、餐飲業、輸入業、販售業必須登錄公司基本資料、產品及所營業務內容等資料;手調飲料、咖啡果汁等都需標示咖啡因含量、糖量和熱量;上市上櫃的食品業者也都需設置實驗室等等相當法規。

又針對學校食安問題,訂定《學校衛生法》,希望在學師生可以營養健康;而食品含基改原料超過百分之三,即須標示為「基改食品」;糖含量的標示須清楚;再者也修正「食品業者投保產品責任保險」,落實食品業者就其製造、加工、調配、輸入或委託製造、加工或調配之食品負自主管理之責任,對消費者在食品消費行為上有更實質保障。種種相關的法規訂定都是為了防治不肖廠商的黑心,亦是為了能讓消費者可以吃得安心為主軸。

近年來在消費者意識抬頭之下,食品加工業也面臨了新的變革,天然有機以健康訴求為主的食品加工技術成為食品廠商主要的研發方向。目前食品技術發展除了延長食品的保存期,更著重綠色技術的應用,以最簡單的處理方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讓食物更接近天然原味,保有更多營養素。此外,利用科技技術如使用臭氧、紫外線-C照射和超聲波處理等技術的水果和蔬菜能在加工過程中減少顏色、味道、質地和營養素的損失,同時兼顧延長保存期限和食用安全,以創造食品加工的最大價值。

三、下游:

食品產業鏈下游可概分為冷凍、罐頭、脫水、醃漬食品、乳製品、營養食品等。冷凍食品是加熱後可食用者;罐頭食品多為打開後即可食用;醃漬食品是將食材透過醬油、鹽巴等調味料佐拌後,再經過機器處理後或一段時間醃漬而成(如醬瓜、豆腐乳、花生麵筋等);脫水食品是天然食材經過精密儀器將水分抽取出來之食品;乳製品是以乳品為原料製成之食品;營養食品可以作為一般膳食的補充品,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目前國內食品加工多為機能性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加工,或是本地農產品的加工。為了提高產品品質,讓食物更能保留天然的味道,食品加工業走向健康、環保等訴求,在消費者追求食品安全、便利、健康、經濟的趨勢下,未來食品加工過程也將以追求環保、健康、營養豐富、少污染、少加工等目標。

餐飲連鎖業亦為食品產業鏈下游的一環,餐飲連鎖業因有中央廚房之控管,較能維持一致化餐飲品質,且因大量進貨,可降低食物進貨成本,廣告統一促銷,減少費用,整套經營管理的Know-How轉移,並藉持續拓展新據點及開拓新的餐飲品牌,以尋找新商機,拓展不同客群,強化其市場競爭優勢。

目前大陸有超過十三億人口,對臺灣的食安仍很有信心,目前台商積極打入中國市場,以經營連鎖餐飲最為穩健發展且機遇多,而且仍不斷有新的連鎖品牌進軍大陸市場;中國大陸目前針對食安議題也相當重視,台廠需要謹慎經營美食與良好品牌形象,這將是個非常龐大且持續成長的商機。

目前政府積極推廣食品安全履歷管理系統,替國民把關食品安全,衛福部以風險管控為考量,指定「食用油脂業」、「肉類加工食品業」、「乳品加工食品業」、「水產品食品業」、「餐盒食品業」、「食品添加物業」、「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業」、「應標示基因改造食品」、「標示非基因改造食品」等九大類食品業者,應建立食品及相關產品追溯追蹤系統。

過去國產生鮮豬肉多在傳統市場賣,農委會為強化國產與進口豬肉產品之市場區隔,建立「國產生鮮豬肉追溯查詢系統」,讓愛護國產生鮮豬肉的消費者,在肉攤購買豬肉時,標示牌直接掃描QR code,輸入8碼追溯碼,即可出現豬隻來源牧場、拍賣市場及拍賣日期,2017年開始全國上萬家肉攤有半數要掛此標示牌,目的是為確保七成經傳統市場銷售的豬肉的食安。又為了防堵禽流感、沙門氏菌,食藥署訂定了生鮮蛋品洗選作業指引,提供蛋商及食品製造、運輸和販售業者參考。

而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為強化食品業者自主管理體制,確保加工食品品質、安全與衛生,保障消費者及製造者之共同權益,促使食品工業體整體健全發展,推行了台灣優良食品驗證制度產品驗證方案(TQF驗證方案),強化源頭管理、廠規資料審查、第三方驗證機制,以及一年至少2次追蹤管理。並委託公正中立機構監督驗證機構,規劃加入「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與國際驗證制度接軌。主要就是建立一套具全球公信力且為國際認可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讓民眾在選購商品上更加安心。又食藥署建立了「食品資訊百貨專櫃」網站,提供民眾查詢政府開放資訊的便民管道,如查詢餐廳或食品工廠是否有依規定進行食品業者登錄食品添加物的作用及合法添加量等資訊,並藉由參展露出,透過活潑有趣的互動方式,可讓民眾更易瞭解食安五環及食品相關規定,進而提升食安素養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目前台灣正積極爭取加入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全面進展協定」(CPTPP),也因此日本核食解禁議題再次受到關注,現階段只有台灣和中國大陸對於禁止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的規範最為嚴格;而國內對於開放日本核食反對聲浪相當大,食藥署亦啟動查核,確保日本輸入食品符合我國食品衛生安全相關規定,嚴格執行邊境管制措施,檢視產品內外包裝(包括內容物及內部小包裝)上載明之內容物、產地及產證資訊。為避免旅客自行攜帶未經查驗產品於網路或通路販售,食藥署於桃園機場第一航廈及第二航廈入境及出境大廳之LED燈箱輪播宣導現行食品輸入規定,以完善日本輸入食品管理。而舉凡日本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縣生產製造之食品,來自日本五縣之產品均不得輸入,業者亦應落實自主管理責任,自主清查產品產地。

臺灣的專長在資通訊科技上,可將此優勢於食品領域,利用科技技術與大數據來改善生產條件的限制,以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目前國內相關食品業者若能以科技為後盾,生產高附加價值的食品,引導農業科技產業創新,將可加速臺灣食品業研發成果走向商品化、產業化及國際化。

資料來源:
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 http://ic.tpex.org.tw/introduce.php?ic=M000